top of page

為什麼明明知道跟別人比會痛苦還是愛比?因為人們需要透過比較來自我評價




自從有了社群軟體之後,有一些消失在人海早已不往來的人也可以透過臉書或IG去看到對方的最新近況,不管懷抱的心態是關心還是窺探。


這種現象尤其容易發生在分得不愉快的情侶上,總有人管不住自己的手指去點開對方的社群帳號,如果看到對方過得不好就會心生快意,如果看到對方春風得意就會心有不甘,但共同的是沒有辦法讓滑動的手指停下來,即使你知道不管他過得好或不好,瘋狂瀏覽過後的結局都是暗自神傷,甚至自哀自憐自我否定。


其實不只適用在分手後症候群,這個狀態也適用於社群焦慮,我們雖然都很明白每個人在社群上所展現的其實都只是真實生活的一小部分,還有可能根本不是真的,而且通常只展示美好的一面,但是看到別人的好,我們總是會直接聯想到自己的不好,然後懷疑自己為什麼總是沒別人好,最後還是導向自我否定。


為什麼我們這麼熱愛否定自己呢?成因有很多,有一說是我們可能從小就沒有獲得足夠的肯定,但是我覺得這個說法有其破綻,因為現在的小朋友是被餵養「你好棒」長大的,但他們看似也沒能跳脫自我否定的漩渦。


其實自我否定通常是伴隨著比較心態出現的,因為沒有比較沒有傷害嘛!你如果不知道同學都沒讀書就能考一百分,你一定會對自己認真念書考一百分而感到驕傲,可是你一但知道別人輕鬆取勝,就會開始懷疑自己、否定自己。


意志堅定地會把比較當作努力的動力,意志不堅的可能會直接進入自暴自棄的階段,也就是直接墮入情緒斷崖,想說努力也沒用不如躺平。


所以看起來要避免自我否定,往回推就是要調整比較心態,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廷格提出「社會比較理論」來解釋我們為什麼明明跟別人比較會痛苦卻又愛比較,主因在於當我們不知道自己到底做得好不好的時候,需要借助他人作為比較量尺以進行自我評價(Self-evaluation),當了解自己的定位跟能力之後就能做出改善,當然這是正面的說法,過度比較就是會導致自卑感,並帶來各種負面情緒。


為了在事情還沒有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之前先收拾它,教科書會說要善用這個比較心態來讓自己進步,這是非常健康且正確的作法。但我的看法是可以想辦法把比較心態跟自我否定的連結斬斷,也就是說「他好由他好、不代表我不好」,藉此先一步打消跳下情緒斷崖的衝動,畢竟預防勝於治療嘛!


例如當我看到別的教練PO文輕輕鬆鬆獲得破百讚,而自己的文只有個位讚數,我如果立刻把自己放到秤上面去跟別人秤斤論兩,勢必馬上就會覺得我也不掂掂自己斤兩哪來勇氣跟別人比;但如果我可以當察覺到自己有上秤的衝動的時候先停停,告訴自己,喔!那裡好像有個秤,但沒有人在旁邊鼓譟要我上去比一比,那我幹嘛每次都要自己站上去,然後再引發自我懷疑接著自我否定,那樣我真的有比較爽嗎?不只沒有,冷靜仔細一看會發現根本連秤都沒有,那這彭湃的內心戲是要演給誰看呢?


簡單來說,不需要看到椅子就想坐,況且那把椅子還是我們自己拉的。當然這是理智可以發揮作用時候的應用,如果我忍不住想比較然後又忍不住很悲壯地跳下情緒斷崖的時候,那我可能會先自溺一下墜落的自虐感,沉溺完之後想想崖底有什麼?是我要的嗎?會爽嗎?如果是那我就放棄掙扎,如果不是我就趕快抓住崖邊的枯枝,拍拍灰塵再繼續吧!

3 views0 comments

Comentá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