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置頂文章

「我有問題,誰能幫我?」-先釐清需求與目標,才能確定該找誰協助
從在清大心理諮商所的「教練心理學」課堂開始學習以來,儘管在課程一開始老師就清楚說明了教練/諮商/顧問/導師的定義,但由於教練跟諮商一樣要給予客戶/當事人心理上的支持,並協助他們解決各方面因心理而造就的困擾,因此更容易被混淆。...

教練對到底是你的誰?
有過愛在曖昧不明經驗的人多少都曾既期待又怕傷害的問出這句:「那我到底是你的誰?」我們想知道自己的角色定位、對他而言到底有多重要,因而在關係即將明朗之際,這是極重要的提問句,因為得到答案後,才能夠以明確的身分繼續或離開。 那麼,教練到底是你的誰呢?這個問句的動機一樣是想要確認...
全部文章

「負面偏好」(negativity bias)讓我們趨吉避凶還是畫地自限
你是不是也常覺得自己老是往壞處想呢?放心,並不是你太悲觀主義,而是人的生存本能會促使我們去關注負面訊息,在心理學上稱之為「負面偏好」(negativity bias)。 負面偏好意指人們更容易去注意跟記住負面的經驗、情感跟資訊,隨之也會有更強烈的反應,這下子你就明白對前任的...


未知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發揮過度的想像力
上次提到人喜歡自己嚇自己的原因是來自於求生存而演化來的「負面偏好」,除此之外,恐懼跟恐慌也是經常出現的心理防衛機制之一,目的在警告自己不要因冒險而招致可能的傷害。 不管是生存本能或是心理機制,都顯示了人與生俱來就有一種待在原地不動最安全的天性,而華人社會更是鼓勵大家安於現狀...

當感到沮喪的時候 非得要振作不可嗎?
當我們感受到強烈的負面情緒的時候,不論是憤怒、悲傷、沮喪、難過 多半的反應都是想要盡快好起來,不想要繼續待在情緒的漩渦裡面。 事實上,情緒是需要被消化的,如果每次總是壓抑逃避,當相同的事件再發生的時候,難免會再捲入情緒風暴當中。...

五十歲退休 是成功的勳章還是逃避競爭的現實?
#此匿名個案分享已取得當事人同意 我跟P雖然沒有正式當過同事,但在他十幾年來的職涯我也算是從旁見證了過程中的重要變化。P是一個非常進取的人,看在別人眼裡是雄心勃勃、連自己的伴侶都說他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可偏偏他內心卻敏感多慮,一方面帶刀衝鋒陷陣、另一方面又因為外界的評價而暗自...

認清現實、才能面對現實。
最近在看的日劇「至愛之花」裡有個角色問朋友:「有沒有哪些勵志小語讓你聽到的時候總會覺得不太舒服。」 他說:「每次聽到『人不能改變別人,只能改變自己』都會讓我有點起雞皮疙瘩。」 其實我非常明白當別人在說著一些聽起來非常合理的「勵志心語」,但自己卻又無法完全認同時那種不以為然的...

老是做不到自律?其實是你根本「不想做」!
在心諮所論文研討會發表完之後,心態上就鬆懈了,我已經連續數天沒有打開論文的檔案,今早在睡到頭痛才肯起床之後,我告訴自己這樣不行,得找個方法積極起來,跟教練同學對練的時候就來談談這個議題吧! 但是突然間我又納悶,為何總是要找那麼多的方法來訓練自己、改善自己?當然啦~人的本性就...

試著讓觀點更開放,就跟拉筋一樣,多練習就能拉得更多!
仔細想想,每個人從小到大都有很多從家庭、從社會、從文化學習並發展出來的觀點,而這些觀點通常是站在「好」的立場出發,所以我們容易緊抓不放。 例如:人應該負責任、應該要積極、應該要上進……等等,所以當我們沒有辦法符合這些標準時,我們會感到痛苦並自我否定;當別人無法達到這些標準時...

教練對到底是你的誰?
有過愛在曖昧不明經驗的人多少都曾既期待又怕傷害的問出這句:「那我到底是你的誰?」我們想知道自己的角色定位、對他而言到底有多重要,因而在關係即將明朗之際,這是極重要的提問句,因為得到答案後,才能夠以明確的身分繼續或離開。 那麼,教練到底是你的誰呢?這個問句的動機一樣是想要確認...
bottom of page